文/从容
“丁子”这个名字很有意思,是丁立人老先生的常用笔名。会让人联想到不起眼的木钉子、铁钉子,既小又坚。同时,又让联想到老子、孔子、庄子和孟子等圣人。或许是丁老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勉,或许是对繁华变迁的大世界大国际的自清与自尊。
丁老先生出生在民国文化缤纷的1930年,那是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的年代。中国一个纯现代绘画社团“决澜社”成立那时,并且就是在上海。这是巧合或许一种暗示,为中国现代绘画播下一颗种子,向下坚韧生长。早年的丁立人就有了很鲜明的现代艺术价值观。21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(今中国美术学院),投奔艺术新风的林风眠、吴大羽、关良和倪贻德等而去,但当时因政治原因先生们都被排挤边缘不在讲台。在失望和茫然中放弃接受以石膏像体实为审美基础的教学,休学离开杭州,离开“高门深院”,就算在今天,能有几人如此豁达?这需要何等的勇气?何等的坚定?从此面向民间,向低探寻其理想而广阔艺术之途。
古今中外是近百年中国文化界绕不开的顽固话题,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,(以自我中心借鉴欣赏而已)唯独在中国中西问题、两个祖宗变成最迷惑的大问题,没有精神的东拼西凑、弃古独新视为“国际”,而这国际让国中多少聪明人高攀不止,迷失自我。但这迷惑早已不是丁老的问题,这是他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”的平静与自负!新中国成立后,当年的主流绘画是西方古典写实与苏联现实主义转变的政治“红光亮”之后的印象、野兽、表现、当代一潮一潮的涌现,一潮一潮的模仿。他在其中穿行、潜伏、摒弃“真实写照”与“真实变形”的干扰,以民间壁画、灶画为素材,以趣味为艺术核心重新组织“造形”。人往低处走,这“低”是对应“西方经典”膜拜与中国传统经典高攀的双重反照,这是何等的纵横视野,又是何等的自信与自狂?这低是“根”的索寻,是自我属性的舒展蔓延,是自我个性、天性与这世界天地人最大限度的低吟交织,自得其闲地静玩着心中的五彩绘画。中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绘画——“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的融合”,但这环节是缺失的。若说“决澜社”闪现与现代艺术前辈启发滋养丁老艺术成长,那么,今天丁老在这中国现代艺术的“小花园”深沉吸收养分静静灿烂,味纯色静的独一朵。只是这花园太小,所以,这“纯静”更加可贵!
相信丁立人先生的现代绘画艺术一定会启示同仁,影响后人。